——“十四五”期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10月份咱这儿的秋收正忙得热火朝天,今年照样是实打实的丰收年。玉米亩产稳在700公斤左右,田间那几台大型收割机,全都装了北斗导航辅助系统,走得直、定位准,效率提上去了还能减少粮食损耗。从开春时的精准播种、夏天的统防统治,到眼下这最关键的秋收,咱合作社全程跟着忙活,就是为了农民们稳产增收。”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望着田间轰鸣的收割机,笑着说。
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丰收实践,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各地对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持续推进,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在技术应用、服务能力上实现突破,更在数量规模与覆盖范围上形成全国性发展态势。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纳入农业农村部门统计调查的农民合作社总数203.5万家,组建联合社1.4万家。
家庭农场作为另一重要经营主体,同样展现出强劲活力。截至2024年底,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395.2万个,经营耕地面积3.1亿亩,约占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0%,其中种粮家庭农场167.7万个,平均经营土地面积148.3亩,亩产468.1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5%,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走进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的汇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大米包装车间,浓郁的稻米醇香扑面而来,经过碾米、色选、灌装等标准化流程处理后,印有“松江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大米袋,被工人有序码放在仓库,等待装车发运,最终端上市民餐桌。如今,越来越多农民合作社将延长产业链作为下一步目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达100.5万家。
这个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闭环,不仅是汇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自身产业升级的成果,更源于其对经营模式的先行探索。在松江区镇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由合作社牵头,签约43个家庭农场,成立汇民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逐步形成了一体化的种植经营模式,实现从“稻场”到“卖场”的完整产业链。
“十四五”期间,各地创新探索“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模式,通过股份合作、盈余返还、订单收购、吸纳就业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目前,多元主体快速成长,多种经营方式相互融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已初步构建,在稳生产、防风险、促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传统种养与加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积极探索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赛道,多元化发展新态势日益凸显。每到节假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呼和布日敦旅游专业合作社迎来“火爆”旺季,该合作社整合80余户牧民的机械、牲畜,打造荒漠旅游项目,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沙漠骑骆驼、开沙地摩托车、滑沙等特色活动,合作社分红也随之逐年攀升。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农民合作社年经营收入6022.5亿元,社均29.6万元,成员人均获得盈余返还1213.9元;全国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1282.4万个,平均每个家庭农场3.2个劳动力,服务带动小农户799.2万户。作者:庞博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