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国资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水利厅主办,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丝路文明网承办,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7月28日至8月5日,陆续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集中宣传展示陕甘两地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高标准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品质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位于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的清水县,自古以“清泉四注”的灵秀禀赋,以及轩辕文化发源地的厚重积淀而闻名。如今,这座古县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笔锋,在黄土高原上探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可持续发展之路。
于清水县温泉沟穿村而过的河流,在清水县温泉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推进下,河道宽阔平整,河水清澈见底,河床中铺设的心形图案,给河流带来新奇装饰。
近水田野种植的向日葵,目前正是茁壮成长期。依托周边的研学基地等设施带来的人流,郁郁葱葱的向日葵田野,吸引着不少人前来游玩。
向日葵区域旁的田地,被划成不同板块,分别打造“谷子花海”“高梁花海”等,并开展稻、蟹种养殖,为今年“十一”假期迎客做好准备。
田野旁的树林中,隐藏的树屋如同童话世界里的“堡垒”。游客沿着木梯爬上树屋,即可俯瞰周边全景。
毗邻河道的村庄,铺古色古香,以“童年杂货”“围炉煮茶”等主题进行设计。同时,这里还点缀着“紫丁·璞舍”等主题民宿。
清水县水土保持站站长田培峰介绍,清水县在温泉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中,进行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流域水系整治,并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目标。项目惠及当地群众六千余人。
“项目实施前,这里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田培峰说,“项目建成后,区域内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科普教育、观光旅游逐步发展,群众生活环境日渐提升,日均游客人数较项目建成之前增加2000余人,带动了当地农家乐、临时摊点、剩余劳动力就业,户均年增收节支6000元以上。”
今后,该县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建设节水灌溉措施,满足区域内460亩川旱地灌溉,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将推广治理模式,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尽行业之力。
在清水县白沙镇赵沟村食用菌产业园,一座座温控大棚整齐排列,形成现代农业的“智慧方舱”,培育着白玉木耳。
在白玉木耳种植专区,立体化栽培的菌棒如银色瀑布从棚顶垂落,形成独特的“空中菌林”。以空中悬挂的方式排列菌棒,既能充分利用垂直空间,又能确保空气、水分无死角流通。
白玉木耳肉质晶莹剔透,口感滑嫩爽脆,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每天有数十名村民在园区内务工,参与采摘、分拣等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据清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青山介绍,近年来,该县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规模化、组织化、集群化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目前,该县的“清水黑木耳”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建成2条日产10万棒菌棒的加工生产线、2条烘干生产线、18座仓储冷链设施、1处农产品批发市场、2座菌棒回收再利用有机肥加工厂,并培育“初祖农耕”“丝路白驼”等电商平台,形成集菌种培育、菌棒加工、菌菇种植、产品销售、菌糠利用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今后,我们将以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突出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全力做好‘小菌菇大文章’。”刘青山说,“我们力争到2028年,食用菌种植规模突破8000万棒,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探索‘清水模式’、提供‘清水样板’。”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