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5》发布
7月22日,《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十五五”时期的中国农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报告》突出战略性、思想性和前瞻性,对“十五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思路与政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报告》共包括1个主报告和21个专题报告。其中,主报告回顾了“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立足“十五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十五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
主报告提出,应锚定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以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快科技赋能为核心动力,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数字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和共富乡村建设,为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即“巩固一个确保、锚定两个目标、强化两个动力、聚焦三大重点、建设五个乡村”。
主报告认为,“十四五”时期,得益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国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大底线任务的基础上,大力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有序推进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领域重点工作,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福祉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发展仍面临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多重挑战,亟待创新发展思路和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关键领域改革和重点环节突破,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注入新活力。
主报告建议,“十五五”时期,我国农村发展应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健全实施保障体系,深化城乡分区分类改革、提升政策瞄准性,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发展内生活力,健全多元投 机制、提升财政金融协同支农质效,创新土地保护与高效利用机制、强化土地保障,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体系、强化新型人才支撑,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机制、释放资源要素活力。
21个专题报告分为“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四个章节,对“十五五”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形势及保障策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与推进路径、耕地保护和利用面临的挑战及出路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据悉,《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编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今年出版的是系列第10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雪松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农发所”)所长魏后凯,农发所党委书记杜志雄分别主持会议。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长保、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邱天朝等分别发言,围绕“十五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重要变化、重大问题等交流观点。
李雪松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积极谋划之际,《报告》的出版发布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与会学者认为,谋划“十五五”时期的农村发展工作,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贯通,把握趋势和规律,突出战略重点,创新政策措施,强化任务落实。学术界要重点关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结构、农业经营主体结构和生产方式、乡村形态和村庄布局、城乡关系和城乡格局的调整变化,深入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准确把握趋势走向和政策需求,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作者:宋文鑫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